泡疹性牙齦口腔炎
泡疹性牙齦口腔炎是由第一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所引起的口腔感染,85-90 % 的感染者不產生症狀,只有約5-10 %的幼兒第一次感染此種病毒時產生嚴重症狀,包括高燒、口腔黏膜多處水泡破皮、牙齦腫脹甚至出血、口臭、頸部下顎淋巴腺腫大。好發年紀在1至5歲,發燒可持續5至7天,水泡需10-14天左右才能完全痊癒。第一次感染結束後,病毒便藏身於附近神經節中。當遭受某些壓力,如感冒、發燒、豔陽暴晒或特定食物,此病毒即活化,週期性的在嘴唇週圍產生水泡。但有人病毒終其一生都不再活化。
◆傳染途逕
由直接接觸泡疹病毒感染患者的皮膚傷口、口腔水泡或唾液而傳染,甚至是無症狀之感染者的唾液也有傳染力,一般要等水泡完全消失且皮膚傷口結痂之後才無傳染性。
◆治療
1. 飲食方面:最重要的是讓患兒盡量維持與平時一般的進食量,特別是發燒時會增加體內水分消耗,此時水分補充就顯的更為重要,牛奶、冰淇淋、布丁、果凍、果汁、奶昔、口服電解質等冰涼流質食物都可嘗試,需避免太辣太鹹太燙的食物。
2. 藥物治療方面:
甲、 安佳熱或馬蓋先等退燒藥可用來控制體溫並減輕疼痛,但無法縮短病程。
乙、 局部口腔麻醉劑不建議使用。
丙、 抗病毒藥物:口服抗泡疹病毒之特效藥Acyclovir,研究證實在發病72小時內服用可縮短發燒天數與疾病嚴重度,但健保並不給付,目前建議家長自費使用。至於局部口腔塗抹Acyclovir藥膏,則無確定療效。
◆何時需要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1. 當有高燒不退時。
2. 有脫水狀況時,例如8小時內無小便,嘴唇乾裂,乾哭沒有眼淚,嬰兒前囪門凹陷等。
3. 虛弱、嗜睡、活動力明顯降低。
4. 病灶影響到眼睛時,恐有失明之虞。
5. 新生兒,小孩本身為免疫力不全患者,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化療藥物等)。
◆結語
一般來說,泡診性牙齦口腔炎不常有嚴重的併發症,但在疾病早期與腸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咽峽炎或手足口病不易區分。若患兒出現上述情形應盡速就醫,由醫師作正確診斷與治療。
最近一個月來流行的手足口病及咽峽炎與以前看的手足口病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手足口病及咽峽炎通常在五天至一星期就好了,幾乎沒有併發症。但是最近長庚兒童醫院發現不少手足口病或咽峽炎的孩童發生了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肢體無力(像小兒麻痺症狀群);甚至有7例病人手足口病或咽峽炎2至4天後,小孩子突然活動力變差,呼吸不順,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有些由他院插管後轉送過來,有些則於本院急診發現有呼吸困難、發紺,緊急插管後送加護病房。這些患兒插管後都可由氣管內管抽出許多紅色泡沫,胸部X光片短短幾小時內由正常或輕微肺炎變成兩邊一片白白,有肺水腫的現象,但心臟都沒有擴大,患兒均於病發12小時內死亡。這7位死亡病人,有一位為4個月大,其他6位是1至2歲的小孩,家中也有兄弟姊妹得到手足口病。7位病人中,有6位作了病毒培養,目前已有3例培養出腸病毒,1例已鑑定完成為腸病毒71型,另外2例尚在鑑定中;有2例其兄弟姊妹病毒培養也是腸病毒71型。另外,長庚醫院這個月已培養出47株腸病毒,約有20株完成鑑定,一半以上是腸病毒71型,有2株為克沙奇B5病毒。
由於腸病毒71型與克沙奇A型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有很大的不同,較常有併發症,為了提醒民眾及醫界注意所以在此介紹之。
事實上手足口病可由克沙奇A5、7、9、10、16,B1、3、5及腸病毒71型引起。大部分的流行是因克沙奇A16型引起,一般沒有什麼併發症,只有極少數引起無菌性腦膜炎。而腸病毒71型是1969年才從一位腦膜炎的小孩培養鑑定出來,之後陸續有一些流行,在文獻上的報告發現它除了引起手足口病外,還有某些特點或併發症:
- 發燒時間較長,很多病人發燒超過3天。我們已發現少部分病人發燒長達5至7天。
- 容易有中樞神經併發症:包含嗜睡、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及急性肢體無力(像小兒麻痺症候群)。大部分病人都會恢復,但是也有因腦炎或像小兒麻痺症候群而死亡的病例。嗜睡是發病數天後,病人會日夜沉睡,不容易叫醒,但叫醒時應對正常。無菌性腦膜炎,則可能會有頭痛,脊髓液有白血球增加,但意識清楚。腦炎則可能會意識不清,昏迷或抽筋等現象。另外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亞歷山大醫師(Dr. JP Alexander)提供的資料,腸病毒71型所引起的腦脊髓炎,可有類似敗血症休克、急性肺水腫,或急性心臟衰竭的現象。(這兩年有這種病例但文獻尚未報導)。至於像小兒麻痺症候群,可能有單肢體無力,下肢無力,走路不穩等情況,若是影響到腦幹脊髓則可能四肢無力,呼吸衰竭而有生命危險;這種情況曾在保加利亞及匈牙利流行過,造成數十人死亡。
- 下呼吸道感染或肺炎:有文獻報告因腸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約28%有下呼吸道感染,10%有肺炎,但是這些病例都恢復了,並沒有死亡案例。
- 另外還有數例心肌炎、神經炎的病例。
文獻的報告與這次台灣的流行有很多相似之處。
台灣在1981年曾有腸病毒71型的流行,當時造成不少類似小兒麻痺症候群的病例,有些還有後遺症,之後並沒有大的流行。今年又再度流行,而且引起不少併發症,有一些需注意:
- 危險群:1981年以後出生的人可能都沒抗體,都可能受感染。
- 高危險群:3歲以下的小孩要特別小心,有較高比例得到腦炎、像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而長庚兒童醫院7例死亡病例都是3歲以下。
- 家中的第二個病例要特別小心,由於疾病嚴重程度與接受病毒量有關,家中的第二個病例常常跟第一個病例親密接觸,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所以嚴重度可能提高。本院7例死亡病例大部分也是家中的第二個病例。為了減輕嚴重度,如果家中已有一位小孩得到手足口病,而家中又有3歲以下小孩,最好隔離,處理得病小孩的糞便要特別小心,因為主要傳染途徑為口糞傳染,但飛沫也會傳染。
- 若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情況應及早送醫,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2至4天候出現。
- 若有厲害咳嗽,呼吸急促或困難的情況也要儘快就醫,文獻中有引起肺炎的病例,但都恢復了。另外呼吸急促或困難也有可能是心肌炎、肺水腫或腦炎腦壓高的表現。
- 第一線醫生在處理病人及解釋病情要特別小心,如果有呼吸窘迫、喘、活力不佳或意識不清的情況,應考慮是否有肺炎、心肌炎或腦炎的情況,應該作X光、心電圖、心肌、腦波或腦脊髓液的檢查,並給予適當的呼吸照顧,維持血壓、預防心律不整及降腦壓等治療。若是醫學中心,應僅早作喉頭、肛門擦拭、小水或腦脊髓液等病毒培養。由於腸病毒並沒有抗病毒的藥物,只有支持性及症狀療法,而且有數例病情變化快速而死亡的孩童,希望大家能多注意是否有併發症,及早治療,以降低其後遺症及死亡率。
手足口症須知
致病原:腸病毒。此類病毒有68種,又可分為:
小兒麻痺病毒 (3種)
A群克沙奇病毒 (23種)
B群克沙奇病毒 (6種)
伊柯病毒 (32種)
新型腸病毒 (4種,68型~71型)。
傳染途徑:口? 糞傳染,或口? 口傳染(呼吸道傳染)。
症狀及病程:絕大多數的患兒,在五~七天內會自然痊癒;手足口症患兒通常不發燒或微燒一、二天,有口腔潰瘍,手掌、腳掌、膝蓋、臀部有小水;而咽峽炎則可高燒二~四天,喉嚨、口腔內有小水後潰瘍,口腔疼痛、流口水。
合併症:極少數出現合併症,包括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肢體無力(類似小兒麻痺)、步履不穩、抽搐,甚或肺水腫導致死亡。
預防與治療: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也沒有抗病毒的特殊藥物,一般給予支
持性療法。
建議及注意事項:
由於口腔潰瘍,會影響患兒的餵食;為了補充患兒的體力及避免脫水,應鼓勵甚或勉強患兒進食,冰冷的食物即可。
為了避免傳染,家人(含患兒)應加強洗手,尤其是處理患兒的糞便之後及飯前;避免與患兒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如奶嘴、奶瓶、湯匙等)。
少出入公共場所。
患兒發生合併症的確切因素,目前仍不清楚。不過,若幼童
年齡小者,尤其是三歲以下
出現疹子五天內
出現以下任一症狀時,應急速就醫
· 活動力減低
· 嗜睡
· 劇烈嘔吐
· 呼吸困難
· 抽搐
· 肢體無力
留言列表